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截至6月30日,上交所累计已有53只高成长产业债成功落地,多地区、多类型企业相继完成发行,金额合计373亿元,同时已有80余家非银机构参与该产品投资,高成长产业债已成为各类投资机构增厚收益的重要选择。
高成长产业债去年诞生源于市场投融双方长期存在隔离状态。在利率中枢明显下行的过程中,投资机构收益率同步下降,长期遵循的“重城投、轻产业”的投资逻辑无法继续,甚至形成所谓“资产荒”的结构性欠配。与此同时,急需资金助力的产业类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形仍然存在。
“我们提出的解决路径就是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债券市场投资习惯,适应监管机构要求的‘高收益债’市场,以鼓励信用分层促进资质不同的产业企业融资,以必要监管守好市场底线,这就是我们目前提出的高成长产业债市场。”上交所债券业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表示。
2025年以来,高成长产业债发行形势良好。其中,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成功发行全国商贸物流领域首单省属国企高成长产业债,期限3+2年,票面利率2.95%;山西神达能源集团发行的山西省首单高成长产业债,2.58%的票面利率创下该企业融资成本新低。
然而,不少产业企业在首次发行高成长产业债时都遇到了障碍。“我们首次发债,很多券商不敢做项目,也不在大多数投资机构的白名单内,债券卖不出去。”某江浙民营企业融资部负责人直言。
如何打破产业企业融资壁垒,解决其中长期债券发行难度大的问题?上交所为此建立了全链条的高成长产业债服务团队,对有良好偿债意愿和信用记录、无财务造假的实体企业,创设“交易所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的服务模式。一方面推动中介机构优化产业企业立项标准,鼓励证券公司积极承销产业企业债券;另一方面设计了多层次投融对接支持机制,帮助投资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了解,挖掘产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努力为产业企业营造更友好的融资环境。
对交易所的考验还在于如何打消投资机构顾虑。市场参与者提起“高收益债”这个词都觉得比较负面,认为它与违约撇不清关系。“在上一轮2018年前后债券市场信用收缩过程中,我们投资产业企业遭受一定损失,甚至至今部分债券仍未处置完毕;所以现在面对产业债,我们既关注相对较高的收益,但也担心其风险是否可控。”一位资深债券投资经理表示。
在上交所债券业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看来,上述疑虑源于对高成长产业债定位不够清晰。高成长产业债是一项服务国家战略,合理容忍信用水平变化,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和交易机制,建立风险合理分配和市场化退出机制的市场化产品。
“高成长产业债市场甚至可以更简化地理解为剔除投机属性过强的垃圾债市场后的国外高收益债券市场,核心目标是加强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上交所债券业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上交所高成长产业债团队已建立高成长产业债动态项目库,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深度挖掘企业融资需求。2025年下半年,上交所将举办全市场业务培训,并面向全市场推广和收集项目情况,推动产品常态化发行,筹备高成长产业债发行人集体路演,加快上交所债券分层市场的建设,力争年底高成长产业债发行规模达到百只。
同创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